公交还是开车?
手洗还是机洗?
空调开26℃还是24℃?
这些生活的小细节
却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
应对极端天气、海洋暖化
冰川融化等现象的关键
低碳经济、低碳社会、低碳城市、低碳社区……一股强劲的“低碳”之风席卷全国。今天是第九个全国低碳日。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“低碳生活,绿建未来”,意在提升全社会节能意识和节能能力,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,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。
全国低碳日的由来
2012年9月19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起,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“全国低碳日”,旨在普及气候变化知识,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,鼓励公众参与,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。2013年6月6日,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召开媒体通气会,确定2013年6月17日为首个“全国低碳日”。
不出门就不会有碳足迹吗?
碳足迹是指个人或企业的碳消耗量。碳足迹中的“碳”,是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,比如石油、煤炭、木材等,自然资源消耗得越多,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越多,温室效应也就越明显。
来源: Leung, et al.,(2010)
在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碳足迹”,即使你宅在家不出门,在网购、烹调食物、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碳足迹。厨余是容易被忽略的气候变化元凶。全球而言,厨余占所有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约8%,我们日常都可以为减碳出一分力,例如源头惜食减废、精细消费,以及将厨余转废为能等。
今天,你“低碳”了吗?
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,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。低碳生活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,减少碳排放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。
在减少碳足迹以应对气候变化方面,可以探求更多发挥空间并且必须从减少浪费和节能等生活习惯做起。